??血气分析是指对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成分(O2、CO2等)的分压和含量进行测定,同时测定酸碱平衡的有关指标。通过分析了解并判定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,呼吸衰竭类型与严重程度,以及各类型的酸碱失衡状态,对诊疗方案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,尤其是对危重症患者。
??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整个血气分析检验过程分为分析前、分析中、分析后三个阶段。很多人只踊跃关注如何解读血气分析的结果,殊不知,没有合格的分析前质量控制,血气分析检验结果可以说就是一张“废纸”,甚至反而误导临床。
??血气分析的前阶段主要指自医生申请至分析检验启动的过程,其中包括重要的患者准备、血气标本的采集、血气标本的保存等。
??一、患者准备
??1.状态的稳定性
??病人应安静,体位舒适,不紧张;
??操作者应用各种方法使病人感到舒适,避免忧虑的影响;
??取样时病人须处于稳定状态,活动患者应在采血前卧床休息3-5分钟。
?
??2.辅助吸氧
??吸氧稳定20min后采样,从空气主动吸入--面罩--鼻,到可完全控制的人工呼吸或改变治疗的用“量”,如增加氧流量或改变吸样的设定;
??吸氧及吸氧浓度对PaO2有直接的影响,因此,病人吸氧时采血,需记录给氧浓度。
??3.体温影响
??由于不同温度下氢离子的解离度和气体溶解度不同,所以温度会影响pH、PO2、PCO2的测定值;
??动脉血气分析时,测量室的温度恒定在37℃,如不输入体温值,分析仪默认样本温度为37℃;
??因此,血气检测时要输入患者的体温值,分析仪会自动矫正,得出实际体温下的检测结果。
?
??4.药物影响
??碳酸氢钠、利尿剂、谷氨酸钠、保泰松、阿司匹林等(pH↑)
??四环素、异烟肼、降糖灵、氯化铵(pH↓)
??尿激酶(PaO2↑)
??杜冷丁、海洛因、异丙肾上腺素(PaO2↓)
??临床用碱性药物、大剂量青霉素钠盐、氨苄青霉素等输入人体后短期内会引起酸碱平衡暂时变化,从而掩盖了体内真实的酸碱紊乱,以致造成误诊,因此采血应在病人用药前30min进行。
??含脂肪乳剂的血标本会严重干扰血气电解质测定,还会影响仪器测定的准确性和损坏仪器。应尽量在输注乳剂之前取血,或在输注完脂肪乳剂12h后,血浆中已不存在乳糜后才能送检,且需注明病人使用脂肪乳剂及输注结束时间。
??二、血气标本的采集
??1.抗凝剂影响
??肝素是血气分析的最佳抗凝剂,少量即可达到抗凝目的而不影响动脉血中气体成分及酸碱度。
??注:其他抗凝剂如柠檬酸和EDTA都有轻微酸性,可能会导致pH降低。
??肝素锂已逐步取代钠盐:
??1)锂的血液中锂含量(3.5~4.5%)比钠盐(9.5~12.5%)少,因此减少了血中微纤维形成的可能
??2)排除了同一样本测定钠时出现错误的危险
??使用液体肝素时,要最大限度地减小肝素用量,以减少标本的稀释及对阳离子的结合作用;
??稀释作用会导致血红蛋白结果偏低,与稀释倍数成正比;
??红细胞压积和离子浓度可能出现较大变化;
??肝素浓度的高低除对PaCO2无明显影响外,对pH、PaO2均有影响,高浓度的肝素会使pH、PaO2明显下降,影响结果准确性。
??浓度与血液标本的比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
??2.动静脉血混合
??穿刺时伤及静脉会导致动静脉血混合;
??即使混入少量的静脉血也会使结果发生明显的偏倚;
??尤其容易造成pO2 和 sO2的异常;
??钾离子可能出现明显升高。
??动脉压力能将血自动充盈注射器,如果不能充盈注射器,则有可能伤及静脉,需要重新采血。
??静脉血:暗红色
??动脉血:鲜红色
?
??静脉血气分析只能用于判断酸碱失衡,不能用于判断呼吸功能
??静脉血气情况与组织代谢情况有关
??3.气泡影响
??采血后注射器内可见气泡会影响PO2 、 PCO2值
??抽血前 检查注射器空气是否排尽;
??抽血时 避免负压抽吸而产生气泡;
??抽血后 检查气泡并立即排出,针头插入橡皮塞隔绝空气。
??4.混匀影响
??血样未与肝素充分混匀将不能保证动脉血的完全抗凝,微凝血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异常;
??血样未充分混匀可能会影响局部待检测物质的浓度;
??切忌混匀动作过猛造成红细胞破坏导致离子检测异常。
??混匀操作:将注射器在手心中慢慢滚动,并上下翻转几次
??三、血气标本的保存
??1.细胞代谢影响
??采集标本后要立即送检,血液不宜放置过久,因为细胞代谢仍在进行;
??采样后需在30min内进行检测,若不能在30min内测定,必须要冷藏保存(0-4℃),保存时间最好不超过2h;
??冷藏保存时放在冰箱或冰水中,直接保存在冰上可能会导致溶血。
?
??低温冷藏(0-4℃)的情况下,由于低温能抑制泵的功能,K+将从细胞内漏出到细胞外。标本采集后置冰箱中如不及时送检,可使钾离子结果偏高、钠离子结果偏低。
??2.溶血影响
??红细胞相对比较脆弱,因此采样和保存阶段很容易发生溶血,以下情况易导致溶血:
??酒精消毒采血部位时,酒精未完全挥发,红细胞接触到酒精后可能会破碎溶血;
??抽血动作过快;
??剧烈震荡或过度混匀;
??储存温度在0℃以下。
??溶血样本对结果的影响:
??pH明显↓,pO2、pCO2明显↑;
??细胞内的K+会进入血液中,K+明显↑;
??严重溶血时Ca2+明显↓。
??3.检测前准备
??再次充分混匀样本:
??血液样本放置时会自动分层,如不混匀会影响血红蛋白结果。
??▽
??明德生物POCT血气分析系列